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

最近讀甚麼

常言道,沒有看不完的書,只有讀不倦的人生。既然快要離開,讓我總結一下在比利時讀到哪些哲學家。哲學史裡的經典,眾所週知,我就不多談了,以下列出我接觸到的比利時哲學研究,旁及相關歷史,一方面作為學習紀錄,另一方面為讀者介紹一下比利時的法文和英文哲學研究 (我不諳荷文,故無法閱讀),作為認識比利時的一道風景。比利時是一小國,比起法國或德國的哲學研究規模,自然遠遠不及,不過地處中央,國內不同地區使用荷文,英文,法文和德文,不失為德法哲學間的溝通橋樑。

1. Alphonse De Waelhens (1911-1981) 
比利時藉
差不多是最早討論Merleau-Ponty的學者,在上世紀40年代開始以法文撰寫胡塞爾、海德格和心理分析的著作。他指導過眾多學生,如 Ghislaine Florival, Jacques Taminiaux,美國學者Alphonso Lingis,和比利時學者Rudolf Bernet,德國學者Rudolf Boehm。Lingis是美國最早期研究Merleau-Ponty和Levinas的學者之一,翻譯了Merleau-Ponty晚年手稿和 Levinas的重要著作為英文。Boehm是Merleau-Ponty的知覺現象學的德文翻譯者。

2. Herman Leo Van Breda (1911-1974)
比利時藉
他在盧汶大學以荷文撰寫胡塞爾為題的博士論文。最有名的事迹,當然是30年代把胡塞爾的手稿運到比利時魯汶大學,成立胡塞爾檔案館,並組織大量學者整理和編輯手槁出版。他指導了眾多學生,例如在美國發展的Robert Sokolowski, 在德國發展的Elmar Holenstein, 還有不少胡塞爾全集編者,如Eduard Marbach, Brand Gerd。

3. Jean Ladrière (1921-2007)
比利時藉
據老師說,他是邏輯學專家,同時又研究傳統歐洲哲學,如德意志觀念論。他指導過眾多學生,例如台灣學者沈清松,新盧汶大學的Marc Maesschalck。Maesschalck的研究範圍非常廣,博士論文以謝林哲學為題,由德意志觀念論至海德格,法蘭克福批判學派、治理理論、傅柯、政治行動的理論和道德理論等。

4. Jacques Taminiaux (1928- )
比利時藉
據統計,Taminiaux教授是指導了最多學生的新盧汶大學的教授,1954年以柏格森哲學和傳統的二元論為題完成論文,1967年以德意志觀念論和希臘思想的關聯為題拿到教席。他指導過大量學生研究黑格爾、胡塞爾、海德格、Merleau-Ponty和Levinas,例如台灣學者丁原植以英文撰寫海德格和道家為題的博士論文(他在1990年完成,比張祥龍在美國以相近題目的博士論文,更早兩年),法國女學者Françoise Dastur,任教於盧森堡的比利時藉學者Robert Brisart。他有一本書研究Hannah Arendt和海德格,是我最喜歡他的一本書。

5. Ghislaine Florival (1929- )
比利時藉
她以普魯斯特的欲望(désir)為題在魯汶大學拿到博士,是六十年代少數的文學和哲學女教授,指導過大量學生研究Merleau-Ponty和 Levinas,例如內地學者佘碧平,意大利學者Mauro Carbone和比利時梅洛龐蒂學者Raphaël Gély。她和同事合著五卷本《哲學人類學研究》,據說為早年新盧汶大學的哲學教本之一。她和Taminiaux都是五十年代去巴黎留學,上過 Ricoeur和Merleau-Ponty課的學生。她首經在1992年來中國參加倫理學的學術會議。

6. Marc Richir
比利時藉
他長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任教,間中在法國兼課,著有大量現象學著作。他主持了一個出版系列,取胡塞爾晚年思考核心為名,Krisis (危機)。這個系列是法語世界研究現象學和德意志觀念論不可少的叢書。我個人比較喜歡他早年兩本書,Du sublime en politique (1991) 和 Le rien et son apparence (1979),兩者都針對現象學,可是卻不直接從現象學的討論出發,而更多從Fichte和Schelling出發,對我的啟發頗大。

7. William Desmond
愛爾蘭出生
他原本在美國完成博士和任教,後來獲邀到舊魯汶大學,一直用英文書寫和指導學生作黑格爾研究,例如國內學者劉哲。他有三卷重要著作Being and the Between (1995), Ethics and the Between(2001)和God and the Between (2008)。如果你對歐洲哲學的形上學不明所以,不妨一讀他的書,行文流暢,少學究味道,務求逐步令讀者明白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如何闡釋形上學探究,最後他提出the between這一思路來走出黑格爾哲學的困難,而又能令形上學恢復生機。我正在讀Being and the between,此書五白多頁,英文世界鮮有如此詳細而又少學究氣的書寫。

8. Rudolf Bernet (1946- )
比利時藉
眾所週知,他的著作是研究現象學者必讀的佳作。他的著作以四種語文發表,荷文,英文,法文和德文,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中文譯本。


後記:
Jean Ladrière有一長文名為Cent ans de philosophie à l'Institut Supérieur de Philosophie (哲學高等學院一百年來的哲學),勾勒十九世紀末以來一百年的新舊盧汶大學的哲學研究發展(新舊盧汶大學在60年代開始分立)及重要著作(荷文,法文和拉丁文),當中特別提到De Waelhens和Van Breda兩位學者引入現象學和心理分析的貢獻,有助進一步確立哲學人類學的研究傳統。當然,天主教神學研究一直是盧汶大學的傳統,但是他認為經過近一百年的發展,不論神學或其他哲學,都突顯出思考人本身這個根本課題。或可從這個角度,一窺盧汶的哲學風格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