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

什麼人訪問什麼人﹕沒有宣傳的 選舉 沒有旁白的 張虹
(明報)8月24日 星期日 05:10

【明報專訊】紀錄片導演張虹的新作《選舉》的主題是04年立法會 選舉,集中記錄了港島、九龍東和新界東三個地區選情,影片將於下星期上映。我跑上張虹的工作室訪問時,他們還忙着後期剪接工作。張虹未到,攝影師林偉鴻先給我看了約半小時的片段,中途張虹回來,打個招呼後就跟林偉鴻說,要他留在工作室過夜好了,因為颱風鸚鵡將至。

下月7日就是第4屆立法會選舉的日子,投票前夕回看上一屆選舉的情况,時間上是蠻有意思的。張虹說民主派 應該看看這部電影,他們應該可以有所檢討,看到自己的弱點。

《選舉》其實可以說是前作《七月》的延續篇,03年7月回歸日50萬人上街遊行,直接影響了04年立法會選舉的生態,當年的選舉論壇,基本法 第23條立法依然是爭論的焦點。張虹說《七月》過後,他們去了看何秀蘭 在03年11月的區議會 選舉如何打敗民建聯 副主席葉國謙 ,覺得兩邊助選團之間的交鋒尤其精彩,因此有了拍攝翌年立法會選舉的念頭。

遲了3年

林偉鴻播給我看的第一段片段,正是自己的老家香港仔。蔡素玉 和鍾樹根開了條漁船到避風塘,站到甲板前面喊大聲公,那時馬力 已傳出患病,沒有參加拉票活動,只在誓師大會見過他站在台下一次。鏡頭一轉,一班民主黨 候選人齊齊開單車上街,比較年輕的胡志偉一馬當先的跑前了,後面的李永達 和何俊仁 的前輪左搖右擺,好像有點吃力。無論是開車還是開船,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在場的市民,而是傳媒的攝影機和相機。林偉鴻指着畫面說,那幕單車一起衝刺,當時衝刺了4次才成功。我們在報刊電視台看到的新聞,可以說cut說NG,可以take 2再來。

影片也記錄了一些選舉論壇的情况,不過可能是攝影位置不佳的關係,畫面比較混亂,在場觀眾的人聲也很嘈雜,台上的發言都聽不清楚。我後來很天真很傻的問導演,若排除版權因素,這些片段採用電視台的不是效果更好嗎?張虹說他們的角度不同,電視台的鏡頭只會跟發言的候選人,但他們會拍到當時主持人給手勢、台下觀眾反應,而且她並不是記錄整個論壇,而是把它濃縮成七八分鐘。事實上,《選舉》由04年9月12日選舉日之前的6個月就開始拍攝,拍了200多個小時的影像,選舉過後也拍攝了一些謝票的情况。不過也實在有太多影像了,所以電影最後只集中在選舉前兩個月,直至9月13日凌晨公布選舉結果為止。

原地踏步

我問張虹是否一早就打算將4年前立法會選舉的紀錄片留待今年新一屆選舉才公諸於世,她說當然不是,最初想05年就拿出來,只是沒有資金。這次影片能夠面世,是Roundtable提供了一點資助。張虹沒有繼續記錄今年的立法會選舉,她說她太忙沒有時間,而且生病了,也沒有資金。她也認同,有條件的話應該繼續拍下去。

將200多個小時的選舉活動剪輯成90分鐘,是近數個月來的事,問張虹現在回看4年前選舉的最大感受,她笑了笑,嘆了一口大氣。我想起片段當中有一幕,蔡素玉死咬不放的追問着余若薇 與何秀蘭,究竟支不支持2012立法會全面直選,現在看起來特別有荒謬感。4年過去,張虹將某些已過時事件剔除了,例如04年初黃毓民 和鄭大班的地方被人潑油漆、還有何偉途事件和黃成智被襲,在當年都是轟動一時的選舉新聞。現在保留下來不少是至今沒有改變過的議題,例如六四 、23條,和現在依然爭論得興高采烈的最低工資。除了看討論議題,也可看候選人的表現,近日各大電子媒體也舉辦了大大小小的選舉,比較4年前,聽得最多的依然是指摘對方迴避問題,反擊時用得最多的依然是「我從來無咁講過,你唔好屈得就屈。」似乎4年來就沒進步過。

旁白

我自問不算是張虹粉絲,3年前張虹的《問》在藝術中心放映,Roundtable的朋友竟然叫我去主持《問》放映後的討論會,我當時還沒看過張虹的作品,自然是推卻了,走回座位當觀眾,還留了下來看她的答問環節。《問》是部有趣的記錄片,同一份問題問60多個不同的被訪者,這行動本身就夠有趣了,不過對我來說並不感到新鮮,很多回應我都聽過,但影片或多或少反映了香港的真實狀况,有珍貴的參考價值。當時有位來香港工作的上海 blog 友聽我提起,也跑了去看,看過後覺得《問》是部很好的片子,覺得張虹是個很好的導演,不過她覺得電影不可能在大陸放映,感到很可惜。她以外地人的眼光看香港人的回答,有更敏感的反應,她說她從《問》這部記錄片學到一個道理﹕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,跟讀多少書無關;明辨是非的能力,也跟讀多少書無關。

如果你問張虹,《問》是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,她大概會不置可否。事實上我和我的朋友都愛看張虹的答問環節,因為她總是笑咪咪說她也不知道,然後把球傳回給觀眾。我跟張虹說,我最怕就是聽到觀眾在答問環節問這個鏡頭是什麼意思、那個動作有什麼象徵這類廢問題。張虹還是笑咪咪的回應:「那會不會又是那種男生跟女生分析劇情,女生根本看得心裏明白卻又要裝作不懂。」她說觀眾有時很懶惰,不想自己去思考,只想有人直接把答案告訴你。

張虹的紀錄片跟我們平日看到的紀錄片不同的地方,是她的影片都沒有旁白。訪問後我看了她的《平安米》,基本上就是把整個盂蘭節派米的過程拍下來,沒有陳志雲 式的感性旁白,也沒有向世界出發式的煽情配樂,影片甚至沒有打出字幕告訴你,當時在場巡視的警官,正是現任警務處 長鄧竟成 。

米高摩亞不過是entertainer

今次的《選舉》,依然是沒旁白沒配樂的「Direct Cinema」拍法。她說有旁白的紀錄片都很糟糕,紀錄片有旁白是因為觀眾不肯用腦。有沒有例外呢?張虹心目中只有兩部,一部是40年代的London can take it,講述的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倫敦 的情况,是部振奮國民抗敵的短片;另一部是長達4個多小時The Sorrow and The Pity,此片攝於70年代,影片的訪問了揭露了二戰期間,法國 上層社會與納粹黨共謀的醜行,影片的旁白員,正是一位集中營的倖存者。張虹說,她也在計劃,拍一部有旁白的記錄片。

談到她的同行,她有她的堅持。我問她怎樣看拿過威尼斯影展 紀錄片獎的賈樟柯 ,她說《無用》像一部拍得很出色的軟性廣告片,多過像一部紀錄片。促成了《三峽好人》的《東》,她也覺得是為劉小東畫作「增值」的宣傳片。說到米高摩亞,她更是毫無保留的表示不齒:「他不只是主觀介入,而是做假,有些畫面是預先或事後做了手腳,事實根本沒有這回事。」張虹從不承認她的「Direct Cinema」拍法是為了中立客觀。「鏡頭放在哪裏、怎樣拍攝、如何剪輯,都是我的主觀決定,誰說紀錄片是客觀中立的?」但對她來說,紀錄片有個底線,就是不能作假。她說米高摩亞之流,正宗紀錄片大師會說他不過是entertainer。

紀錄片在香港的生存空間狹小,放映的機會不多,這次《選舉》在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映,亦只排了6場。張虹說她現在除了靠資助,就是靠將作品的團體版 DVD賣給學校,團體版DVD的版權可供在學校公開放映,一個可賣千多元。她知道有老師拿她的舊作的翻版碟在課堂上播放,大陸也有這個情况。她說零售版 DVD拿到購物網站去賣,至今都好像沒有收到什麼收入,所以日後會集中做好團體版,不作零售。「紀錄片當然是在大銀幕看比較好,很多細節地方在電視熒幕上看會大打折扣,不過現在在學校播放,熒幕也不算小的。」

什麼人答?張虹

99年開始拍攝紀錄片,作品有《看不見的女人》、《中學》、《七月》、《平安米》、《問》,以及在內地拍攝的《農村初中》。其中《平安米》曾獲02年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公開組金獎及大獎。

什麼人問?公園仔

經常在博客發表影評。訪問前只看過張虹的《問》,希望在9月7日立法會選舉前看看張虹的新作《選舉》。

文﹕公園仔

圖﹕董玉金

編輯:陳立衡

沒有留言: